青春与银发共挥拍:滑县精英网球队里的热爱与传承

发布日期:2025-09-19 信息来源: 安阳市老体协

  网球场上,三十多岁的我与六十多岁的他们相遇,从羽毛球拍改网球拍的尴尬、对墙练习的艰辛,到首次参赛的紧张、“七一”双打夺冠的喜悦,这段时光化作了跨越年龄的友谊与成长。

  2024年春天,我在滑县新区网球场参与并见证了滑县精英网球队的成立仪式。作为全县首批青年队员,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这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

  当时我未曾想到,在这条网球路上,我会开始认识“德约科维奇”“费德勒”“纳达尔”这些名字,会与被戏称为“克耶高斯”“辛纳”“阿尔卡拉斯”的网球爱好者结缘;会见识到初期练习时,大家摸索出的“太极网球”“少林网球”“芭蕉扇网球”“胡抡网球”等独特“门派”,更会在他们的指引下,对这项运动产生深切的热爱。

  一、初入球队,银发军团里的青年面孔

  2024年3月16日,滑县精英网球队正式成立,首批队员共38人。初始训练时,我明显感受到技术与时间上的双重差距——由于只能利用清晨和周末参与学习训练,最初几个月始终跟不上队伍节奏,导致挥拍动作不标准、正反手击球发力不规范、网前截击频频下网、反手击球无力,发球更是我的“噩梦”。

  “小伙子,放松点,网球不是用力就能打好的。”说话的是被大家戏称为“德约科维奇”的苏队长,他身材颀长,击球优雅从容、动作敏捷,总能以最小力气打出最精准的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都是刚接触网球,交流学习时格外谦虚,见到水平稍高的便互称“老师”、主动请教,球场上到处都是“网球老师”。各位“老师”也各有特色: 脚步稳健、击球优雅的段主席,被戏称为“滑州费德勒”; 挥拍迅猛、打球强力的王老师,被戏称为“白道口克耶高斯”;挥拍动作十分标准的刘教练,被称作“八里营辛纳”;水平高超、作风强悍的吕老师,被称为“阿尔卡拉斯”;意识敏捷、善用左手且常回家省亲的李老师,被称作“洛阳纳达尔”;截击巧妙、幽默风趣的杨老师,被称作“城东孟菲尔斯”;发球标准、击球稳健的肖哥,被称为“郑州阿加西”;正手出色、勤学苦练的祁姐,被誉为“滑州张帅”;尚在上学的网球专业卢同学,被称为“安阳王欣瑜”;教太极拳的段老师,被称作“网球界的太极宗师”;动作多变、擅长空中击球的韩老师,被称为“网球界的舞林高手”;夫妻共同登场打球的于老师和张老师,被戏称为“网球界的神雕侠侣”。

  这些绰号并非专属,有时会因现场某个击球动作或打球风格,临时“安”在其他球友身上。在滑县精英网球队,训练和比赛从不缺少欢声笑语,球友交流充满热情与幽默。这些外号不仅体现了大家的技术特点,暗含着观赛时的认真点评,更满含对彼此的认可与喜爱。

  二、艰难起步,学球路上的坎坷与突破

  我的网球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先面临三大难题:

  击球基础问题:挥拍动作不到位、时机把握不准,总是过早或过晚挥拍,导致击球点偏移、球四处乱飞。刘教练建议我:“握拍不要太用力,挥拍动作要打到位,眼睛紧紧盯着球,从对手拍面到过网落地,全程不要分神。”他还让我专门练习判断球的轨迹——不挥拍,只观察球过网后的弹跳规律。

  动作协调问题:此前我只短暂接触过羽毛球和乒乓球,打网球时总不自觉用手腕发力,导致球路难以控制。段老师陪我进行了大量底线对拉练习,强化肌肉记忆。“网球是靠身体转动带动手臂发力,不是用手腕!”他的提醒至今言犹在耳。

  心理障碍问题:害怕失误让我变得犹豫不决,越怕下网动作越变形,陷入恶性循环。李老师告诉我:“不要在乎胜负,关注每一个球的动作是否完整。过程正确了,结果自然会好。”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利用清晨时间对墙练习,周末参加团队合练。三个月后,我终于能较稳定地进行底线回合球了。

  三、节庆赛事,从忐忑到从容的蜕变

  加入球队后,多项节庆赛事成了我的“试金石”:

  “庆五一”网球联谊赛:这是我的第一场比赛,我鼓起勇气参加单打,作为新手首次登场格外紧张,越紧张发挥越差,首轮便惨遭淘汰。

  “迎国庆”网球比赛:比赛当天清晨六点多,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新区网球场做准备。赛事采取两两对抗、逐人淘汰制,我首轮对阵经验丰富的许老师,在领先情况下险些被逆转,最终凭借几次果断上网得分险胜。虽然第二轮遗憾淘汰,但“纳达尔”李老师肯定了我的进步:“敢于变化战术了,不错!”这场比赛让我明白,网球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心理和战术的较量。

  “庆七一”网球双打赛:这是最令我难忘的赛事。抽签分组时,我抽到“大王”,与实力强劲的“濮阳阿卡”吕老师搭档。握着抽签牌,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连累队友。吕老师伸手与我击掌:“放心打,有我呢!”比赛中,他发球如炮弹般迅猛、击球敏锐灵活、心态从容淡定,每次我打出好球,他都会主动击掌叫好,给了我极大信心。我努力在关键发球局减少双误,接发球时沉住气顶住压力,最终我们连战连捷闯入决赛。站在领奖台领取冠军奖牌时,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与相互鼓励的力量,更感恩队友的强大实力。

  四、心路历程,从技术到心态的成长

  我的网球成长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蜕变:

  “单纯关注结果”阶段:初期我只关心球是否过网、是否落在界内,完全忽视动作和过程,导致进步缓慢。

  “过程意识觉醒”阶段:在教练和队友的反复提醒下,我开始注重动作的完整性和击球的合理性,不再只盯着落点。奇妙的是,当我专注过程后,击球效果反而大幅提升。

  “战术意识萌芽”阶段:我逐渐学会观察对手弱点、变化节奏,不再一味发力击球,而是用角度和旋转控制对手。

  印象很深的是,滑县网球之家微信群里,段主席分享过一个网球视频,配文道:“网球本质上是一种游戏,不要把它变成压力。保持乐趣,才能持续进步。”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学习网球,不仅是为了赢比赛,更是为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五、困难挑战,针对性解决方案

  学球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困难,其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

  打球动作规范问题:日常上班导致训练时间有限,只能利用碎片时间练习,击球动作和连贯性始终不规范。为此,我打球时会反复默念十四字真言:“标准动作打到位,放松心态来应对”,实践证明很有效果;发球是我的“老大难”,至今未完全掌握,苏队长专门指导过标准动作,但难度较高,仍十发九不中,后续还需多请教、多训练。

  击球稳定性问题:初期击球时好时坏、失误率高。解决方案是:加强墙球练习和多球训练;降低挥拍速度,用“一档车速”击球以增强控制力;专注看球,确保眼睛紧盯球直到击球瞬间。

  比赛心理问题:关键时刻容易紧张,导致动作变形。解决方案是:多参加日常比赛训练以提升抗压能力;学会在分与分之间调整呼吸、放松心态;设立合理目标,不盲目追求胜利,而是关注每一分的质量。

  六、团队感悟,跨越年龄的友谊与传承

  在精英网球队的日子里,我收获的不仅是球技的提升,更是人生宝贵的感悟:

  首先,年龄只是数字,不是界限。六七旬的队友奔跑在球场上的身影,彻底打破了我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他们对网球的热忱与专注,丝毫不逊于年轻人。球友们用行动证明:网球无关年龄,只关热爱;运动不止胜负,更在于享受。每次训练和比赛,都是一场“青春的聚会”。

  其次,循序渐进是成事之道。老队员们说,滑县网球运动开展虽晚,但行动快、效果好。学球亦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唯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最重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最温暖。无论是训练中的互相指导,还是比赛时的互相鼓励,都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凝聚力。没有队友们的无私帮助,我不可能进步这么快。

  七、未来展望,滑县网球的发展之路

  放眼未来,我对滑县网球发展有三点期待:

  加强场地建设:目前滑县网球场地仍无法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尽管星辰网球在人民路与振兴路交叉口建设的三块专业场地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随着网球爱好者不断增加,需求仍在扩大。希望未来能加大场地设施供给,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网球。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小网球工程”进校园,到青年爱好者培训,再到老年网球推广,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梯队。尤其希望有条件的中小学将网球纳入体育课内容,实现“从娃娃抓起”。

  打造本土网球品牌赛事:借鉴湖北省京山市“便民赛事”的经验,打造滑县自己的“滑网”品牌,让网球成为滑县的一张名片。可结合滑县文化特色,创办“道口古镇网球邀请赛”等特色赛事,推动网球文化与古镇文化融合,让网球赛事成为展示滑县文化的窗口。

  如今,每当清晨走过新区网球场,总能看到新面孔在对墙练习,老队员在指导新入门的爱好者——这传承的景象,正是滑县网球发展的希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滑县网球会在全省乃至全国舞台上绽放异彩。我也会继续努力,把从“德约科维奇”“费德勒”“纳达尔”身上学到的热爱与坚持,传递给更多网球爱好者。

  网球场上,青春与银发相遇,传统与创新交融,这正是滑县网球最美的风景。

3


5


2


4


1

  文图:牟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