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球两年记:从“瞎抡”到爱上这颗绿球

发布日期:2025-09-09 信息来源: 安阳市老体协

  2023年7月,我参加县老年体工委组织的网球训练队培训,第一次握网球拍时,我连球拍该怎么拿都犯懵——教练说“东方式握拍”,我捏着拍柄转了三圈,愣是没弄明白“虎口对哪条棱”。现在再站到球场,虽然还不敢说多厉害,但至少能和球友打几局像样的回合,连教练都笑:“总算从‘瞎挥阶段’毕业了。”这两年踩过的坑、悟到的理,攒起来倒像串有意思的珠子。

  最开始我总想着“速成”。看网上视频里别人挥拍又帅又有力,我练了三天正手就想试试发球,结果球没发过网,胳膊先酸得抬不起来。教练把我叫到球网前,捡了个球放地上:“你先把‘颠球’练到连续50个不掉,再想下一步。”那阵子我天天蹲在球场边颠球,球老往脚边滚,捡得我直喘气。可就这么练了半个月,再握拍时突然觉得“稳了”——原来基本功不是慢,是让身体先记住“对的感觉”。后来再看那些“弯道超车”的教学视频,我心里就有数了:啥招都得配着底子来,没学会走就跑,准得崴脚。

  练球时最头疼的是“听谁的”。教练不在身边,我就翻手机视频,这个说“挥拍要转腰”,那个说“手腕得固定”,有时候两个教练讲的动作看着还挺矛盾。有次我照着一个视频改反手,改得连球都打不着,急得差点扔球拍。球友老李看了乐:“你看我这反手,跟三个教练学过,最后还是按自己舒服的来。”他这话点醒我——视频里的招都对,但得合自己的身子骨。就像有人用手指捏拍能发力,我试过,捏得手疼还打不准,后来按教练说的“半握”,反而顺了。说到底,适合自己的才是“标准答案”。

  还有个教训是“找对搭子”。前半年我练球特随意,谁在球场就跟谁打,有时碰上高手,球速快得我眼睛都跟不上;有时碰上新手,我想练截击,他总把球打老远。有回我想练反手斜线,搭档却老把球往我正手送,练了半小时,俩人都憋得慌。后来跟老张搭伴儿就顺多了——他比我厉害点,但不嫌弃我,我想练啥,他会特意把球往我要的位置送。他总说:“练球不是较劲,是互相搭个手往上走。”现在我们每周三、五固定练球,我的反手能打上十好几个回合,多亏了他。

  至于“打网球用不用力”,我算琢磨透了。刚练时我使劲抡胳膊,结果打了没俩月,胳膊肘疼得伸不直,贴了半个月膏药。看视频说“不用力”,我又试着轻捏球拍,球打出去软趴趴的,对面都不用动。后来教练给我做示范:“你看,力从脚底下起,通过腿传到腰,再带着胳膊挥出去——不是不用力,是把力串起来。”我照着练,有次打了个正手斜线,球“嗖”地飞过去贴边线落地,我自己都愣了——那下没觉得使劲,就觉得“顺”,打完胳膊也不酸,就剩高兴了。现在偶尔还能打出这种球,每次都想再打一个,越打越上瘾。

  有人说我打球“像跳舞”,其实是我总爱动。学院派讲究“站定击球”,我却老忍不住跟着球挪步,有时候还跳一下。有回球友笑我:“你这是打网球还是跳踢踏舞?”我也笑:“你看电视上比赛,那些高手不也跑得欢?”其实站定击球稳,但我就是喜欢跟着球动的感觉——跑两步追上球,再顺势挥拍,那一刻觉得浑身都活泛。当然我也知道,基础得扎实,所以现在练完球,会特意站着颠会儿球,把“稳”也补上。

  胳膊肘疼那阵,我也犯过嘀咕:这球打得值不值?但歇了俩礼拜没摸拍,心里空落落的,还是忍不住去球场看别人打。后来慢慢调整动作,疼劲儿渐轻,再拿起球拍时,就更惜着这身子骨了——运动前先拉伸十分钟,练完再揉会儿胳膊腿,现在基本不疼了。其实不管啥运动,摸清身体的脾气最重要,别硬来,就出不了大岔子。

  输赢这事儿也想开了。刚跟人对打时,输了就闷头喝水,觉得没面子。后来跟老杨打,他赢了会说:“你这球进步了,刚才那个反手差点让我接不着。”输了他也不耷拉脸:“你这招挺巧,我得防着点。”慢慢发现,赢了是高兴,输了能看出哪儿不行,都是收获。上周跟老徐打了三局,我1比2输了,但他说我反手比上个月稳多了,我听着比赢了还开心——本来嘛,打球不就是图个痛快,图个身子骨结实?

4


2


3


1

  这两年跟网球打交道,没练成啥高手,倒是明白个理:这球呀,就像过日子,急不得,得慢慢磨,磨着磨着,就有滋味了。现在每次站到球场,看绿球在阳光下跳,听球拍击球的“嘭嘭”声,就觉得舒坦。要是你也想试试,别怵,找个教练入门,找个搭子搭伴,慢慢练,保准也会爱上这颗绿球——它可比你想的,有意思多了。

  文图:韩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