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试探中的迷茫
作为中学教师的我,被工作节奏催得像拧紧的发条——讲台、备课、批改作业填满日常,颈椎第三、四节出现滑脱,身体也格外僵硬。2017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遇,我结识了瑜伽教练谷振芬老师,她建议我试试瑜伽。当时我对瑜伽几乎一无所知,抱着“姑且试试”的心态开始练习,未曾想,这竟成了我人生蜕变的起点。
遇见谷振芬老师是幸运的。每节课上,她一边做示范,一边不厌其烦地讲解体式要点与发力细节,蹲下身帮我们调整体态,把每个体式拆分成可感知的“呼吸密码”。做下犬式时手腕被压得生疼,她会半蹲在旁指导:“臀往上提,让脊柱像拉弹簧似的舒展开,手贴地但别较劲,力从肩背发。”练腹式呼吸总出错,她便轻轻按着我的胸腔引导:“气往腰腹送,鼻吸鼻呼,让腹部自然起伏就好。”最初的日子里,身体的酸痛与呼吸的顿悟反复交织,直到在一次次调节中慢慢悟出:瑜伽从不是“征服身体”,而是学着与它温柔对话。
转折:组织的温暖与责任
2022年,我有幸加入滑县老体协健身瑜伽专委会,这成了我瑜伽修行路上的重要转折。在专委会主任谷振芬等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系统习练并推广中国健身瑜伽——从多流派的零散练习,转向更贴合中国人的本土瑜伽,尤其是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健身瑜伽套路:动作简洁、节奏舒缓,能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垫子上的固定练习变成“随时随地可练”,特别贴近大众生活。同时,我们还开启了公益晨练,一年三百多天从未间断。专委会像个巨大的能量场,凝聚着中国健身瑜伽的内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爱好者,队伍不知不觉间就壮大了。
在练习中,我真切体会到这里既有家人般的温暖,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专注推广国家体育总局的健身瑜伽套路,就是想让老年朋友能轻松入门,而孟岚梅老师画的那些“小人图”,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心里发热。
那会儿刚接触成套动作,不少伙伴和我一样犯愁:体式一多就记混,下犬式的手位、战士一式的步距,课上听着明白,回家练着练着就走了样。好多新成员念叨:“这么多动作,记不住总怕练错。”孟岚梅老师没多说什么,第二天就给每个人发了张亲手画的“小人图”——每个体式都用简笔画勾勒得清清楚楚,旁边写着“每天练3遍,记不住就看它”,圆圆的字迹,像她说话时温和的语气。也是从那时起,我更懂了专委会的责任:孟老师用画笔帮我们记住的不只是体式,更是“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用心;而我们跟着“小人图”认真练习,再把动作教给更多新人,就是把这份温暖接过来、传下去。这份双向的惦念,或许就是“组织”最动人的模样。
我渐渐明白,作为其中一员,我不只是健身瑜伽的爱好者与习练者,更是它的推广者。在我的影响和动员下,身边不少人也踏上了健身瑜伽之路。
深耕:自律中的蜕变
按专委会的安排,无论寒冬酷暑,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们都会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坚持练习。这期间,我克服了不少困难。有时学校教学任务重,身体累得不想起床,可一想到晨练时伙伴们的热乎劲儿、那份相互较劲的斗志,就咬着牙爬起来——一小时练习后,身体像注满了能量,带着身心的轻快投入一天工作,慢慢地,晨练就成了生活的习惯。
记得一个冬晨,起床后发现漫天飘着雪花,寒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我琢磨着“这么冷的天,大伙怕是不来了”,又想着自家离场馆近,索性过去自己练会儿。可一上楼,看见场馆里灯火通明,满满一屋子人正跟着音乐热身,那一瞬间,心里猛地一暖。就是这么一群人,相互鼓励、相互督促、相互帮衬,从来不弃不离。
考段位时,有个体式我总练不过关,好几次想放弃,是老师们蹲在一旁一遍遍纠正细节,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鼓劲:“再试一次,这次准行!”大家还轮流帮我辅助发力,反复练习下,终于攻克了难点,顺利过关。那种在集体里被关心、被托举,最终突破自我的感受,我记了很久。
我深爱瑜伽,它改善了我僵硬的身体,缓解了关节不适,让我收获了健康与舒展;健身瑜伽也不只是项运动,更是一种平和又时尚的生活方式,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突破:进步中的荣誉
在专委会的组织下,我系统学习了健身瑜伽108个体式的标准体位、段位制与裁判员知识,先后考取了六段段位和三级裁判员资格,也开始积极参加各级赛事与公益宣传活动。2024年11月,我们团队代表滑县老体协参加河南省健身瑜伽公开赛,我在常青组女单和集体项目中双双获奖;2025年7月,在全国健身瑜伽公开赛(河南·驻马店站)上,我和伙伴们又在社会组集体徒手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老体协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是他们给了我们登上更广阔舞台的机会,让更多人看见健身瑜伽的魅力。健身瑜伽是火种,能点燃人对身心平衡的向往;而专委会,就是传递火种的桥。
悟心:身心的合一
回望近十年瑜伽路,变化早已超越身体本身。我迷恋双人瑜伽里的默契与信任,享受瑜伽带来的松弛与舒展,沉醉于瑜伽的流畅与力量;在猫式里感受脊柱的灵活,在树式中体会“扎根”的沉稳……尤其是课后的休息术,优美的引导词像一层薄纱,隔开外界的喧嚣,只留呼吸与身心相依,那种彻底的放松,仿佛置身于无人打扰的秘境。
瑜伽不再是“一门课程”,而成了生活的底色。工作心烦时,会想起轮式带来的开阔感;与人纠结时,集体练习里双人瑜伽的互助画面会浮上心头……瑜伽于我,是一场向内的修行,教我在浮躁里守住内在的平衡与喜悦。
后记:永远在路上
如今,我愈发敬畏健身瑜伽,也更感恩老体协健身瑜伽专委会。有人说“瑜伽是向内的旅行”,我愿在专委会这个大家庭里,继续做健身瑜伽路上的前行者——带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责任,揣着六段段位的沉淀,在一呼一吸、一伸一屈间传递能量与爱,努力践行“健身瑜伽 健康中国”的理念,让健身瑜伽的光,照亮更多人的日子。
文图:刘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