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清晨,体彩广场的薄雾还没褪尽,一角的红色海报已透着暖意:“免费学太极,健康滑县人”。就是这行字,牵起了我和太极拳的缘分。
那是2016年,我刚做完腿部囊肿手术,腰间盘突出也迟迟未愈。一天清晨,我扶着体彩广场的长椅慢慢坐下,一边按摩仍隐隐作痛的膝盖,一边做着康复锻炼。晨光漫过广场时,一道月白色的太极服身影撞进眼里——沉肩时带起晨雾,云手时似揽住晨光,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倒像把晨雾都练成了一幅会动的写意画。我原以为是一场精彩的表演,直到另一位大姐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恭敬地喊了声“陈老师”,我才恍然大悟:这是滑县太极拳协会在体彩广场新开的班。这场偶然的晨遇,悄悄改变了我的生活。手术后医生那句“需要温和运动”的叮嘱,让我与太极拳真正结了缘。
接下来的日子,我成了体彩广场的常客。攀谈间认识了师徒二人:教拳的是陈秀荣老师,学拳的是李玉芬大姐。师徒俩在晨雾中授拳的画面,彻底点燃了我学太极的兴致。
初学时的笨拙,至今想起仍觉好笑。8式太极拳里的“云手”,我总是左右难分,腰胯拧不到一处,手脚还老“打架”。但陈老师极有耐心,从最基础的站桩开始细细讲:“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敛臀”——这些要诀不只是对身体的控制,更是对心性的磨炼。3个月后,在老师的精心教练下,我渐渐摸熟了8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六字诀》。每当晨曦初照,我们跟着音乐缓缓起势,整个人像浸在了太极的韵律里。不知不觉间,腰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竟轻了几分。
2017年我搬到新区,加入了滑县健身大学五班。50多位学员拧成一股绳,不论严寒酷暑都准时练拳。在协会老师的指导下,陆续学完了6套健身气功、杨式42式太极拳和太极剑。坚持一年后,我腰间盘突出发作的次数明显少了。这下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每天清晨练《八段锦》《易筋经》拉伸筋骨,傍晚练《大舞》调和气血。养生杖更是随身带着,见缝插针就练上一会儿。杨式42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42式太极剑的轻灵飘逸,让我在运动里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年底体检时,医生指着片子笑:“椎间盘突出明显减轻了!”那一刻,攥着报告单的手都松快了——这太极,是真把我从疼里“捞”出来了。
人生总在翻新篇章。2022年,儿子升了高中,我开始陪读。陌生的环境里,太极拳和健身气功成了我最忠实的伙伴。每天清早,我在校内梧桐树下独自练习,渐渐引来了路过师生和家长的目光。起初他们只是远远看着,后来终于有人走近前问:“王老师,您这太极拳打得真舒展,能教教我们吗?”滑县二中的退休职工曹老师询问时,我欣然应下。于是每天清晨的梧桐树下,多了群热爱太极的新朋友。我们一同练习、互相琢磨,练太极拳不光强健了身体,还成了我们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借着教拳,我反倒更懂得了太极拳的韵味,也感受到了与人分享的踏实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身体越来越好,心态也越来越平和。太极拳就像位无声的导师,领着我走向更好的自己。它让我明白,生活里的困难和病痛都是暂时的,只要心里透着积极向上,找对了过日子的方法,就能扛过去,就会迎来亮堂的日子。
如今,太极拳早融进了我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感恩和太极拳的相遇,它是我生命里最珍贵的礼。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在太极拳的世界里继续磨练、慢慢成长,遇见更舒展的自己。如今在滑县,晨练时总能见着打太极的身影——老人们练得扎实,年轻人学得认真。我常想,这便是太极的暖吧:一人练得舒展,一群人练得热闹,慢慢暖了整座城。也盼着更多人能挽起袖子试试,在一招一式里,寻着自己的舒展日子。
文图:王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