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灵宝市灵星乒乓球俱乐部,900 平方米的球馆里 24 张球台一字排开,五六十个孩子挥拍如雨,银球撞击声此起彼伏。64 岁的陈杰站在角落,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掠过每一张球台——他依旧能一眼分辨出哪记弧圈球“吃”得不够转、哪步滑步慢了半拍。两鬓虽已染霜,但只要他抬手示范,动作依旧干脆利落,仿佛回到 50 年前那个在洛阳体校挥汗如雨的小少年。
从“神球手”到“兵哥哥” 1961 年出生的陈杰,7 岁握拍,13 岁夺得全国少儿单打第六名,被兰州军区特招入伍。部队大熔炉里,他第一次体会到“团体”二字的分量——1977 年全军赛,他与战友拼下团体第八名,荣立三等功。那枚沉甸甸的军功章,被他锁进抽屉,一放就是 40 年,直到 2020 年才第一次被孙女翻出来。“爷爷,原来你这么厉害!”孩子瞪圆了眼睛。那一刻,陈杰忽然明白:荣誉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点燃下一颗火种。
“我要让灵宝的孩子有球打” 2000 年,转业后的陈杰成了“灵宝女婿”。彼时的金城,没有一家专业乒乓球馆。他在市乒协老领导杨战谋、常治国的支持下,把一间旧仓库改成球馆——24 张球台、900 平米,灯是自己装的,地是自己磨的。开业那天,门口放了一串 5000 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炸出一条灰白的烟,也炸开了灵宝乒乓球的第一缕光。
第一批学员里,有个瘦瘦小小的乔伟卓。陈杰记得清楚:2004 年冬天,8 岁的乔伟卓穿着袖口起球的棉袄,第一次握拍就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手拨球。“这孩子,手感天生好。”为了让他和杨泽军接受更系统的训练,陈杰自掏腰包,把孩子送到郑州省体工队,后来又辗转河北正定。十年后,乔伟卓以乒乓球特长生身份考入成都体育学院,读研、夺冠、留校任教,一路开挂。如今,西南石油大学的乒乓球馆里,乔伟卓把陈杰当年的训练日志复印了 40 份,贴在每一面墙上——那是他送给恩师的 40 岁生日礼物。
“传下去的不只是球技” 2020 年 10 月 1 日,国庆与中秋撞个满怀。球馆里,28 岁的杨泽军带着 30 多名小队员列队,向陈杰深鞠一躬。“老师,您放心,我一定把灵星带成河南最好的青训基地。”那天,陈杰把象征主教练的哨子挂到弟子脖子上,转身时悄悄抹了把泪。他知道,自己的心脏已不允许他再像从前那样每天 12 小时泡在球馆,但“灵星”的火种,已经稳稳地递了出去。
2025 年 4 月,河南省青少年锦标赛,灵星俱乐部斩获 3 金 2 银,被省乒协授予“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基地”。领奖台上,杨泽军把奖牌高高举起,台下第一排,陈杰笑着鼓掌,眼角的皱纹像球台上的网一样,微微颤动。
如今,挂着“名誉主教练”头衔的陈杰,每天上午 9 点仍会准时出现在球馆。他不再大声吼叫,而是搬一把小马扎坐在角落,看孩子们挥拍。偶尔有孩子动作走样,他慢悠悠走过去,拍拍肩膀:“腰再低一点,像爷爷这样。”说罢,弯下腰,一个标准的拉球动作,球拍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银球应声入网。
球馆墙上,红底白字的标语依旧醒目—— “刻苦训练、磨砺技艺、顽强拼搏、奋进超越。” 那是陈杰 25 年前写下的,也是他想告诉每一个孩子的: “人生就像打乒乓球,一板一眼都得自己挥出去,才能听见最清脆的回响。”
(通讯员:伍国汉 常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