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体育健身故事|柔力球“转”出来的健康

发布日期:2025-07-30 信息来源: 安阳市老体协

  20年来,眩晕像个甩不掉的幽灵,总在不经意间将我拖进天旋地转的深渊。

  那不是寻常的头晕,是五脏六腑都跟着翻转的煎熬。正端着饭碗,指尖突然没有了力气,瓷碗掉在地上,热汤溅在脚背上都不知道;与人坐着说话,沙发扶手突然成了救命稻草,眼前的人影、墙上的挂钟,全像陀螺似的打转,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最熬人的是深夜,往往在剧烈的眩晕中惊醒,浑身发软,胃里翻江倒海,躺不住也站不稳,只能蜷在床边,等那阵天旋地转的浪潮慢慢退去。

  医生说这是神经性眩晕,没特效药,只能养。与其说是让养,倒不如说是无奈,每年三四次,每次都得靠输液或吃药才能勉强缓过劲。我像被无形的网罩着,走路不敢快,转头不敢急,生怕突然一阵眩晕栽倒在地。日子久了,心里也有了阴影,觉得这辈子大概就得小心翼翼地与眩晕周旋。

  转机出现在2023年。县老体协的段其东主席在全县推广柔力球,说这是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它不仅对颈肩腰腿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还能灵活大脑和眼睛。自那时起,我便拿起了球拍。每天清晨,和几十个姐妹迎着晨光聚在湖畔,练起了柔力球。柳树垂着绿丝绦,湖面漾着碎金似的光,我们并肩站着,跟着旋律左右摆动,八字绕环、抛接腾挪,橘红色的小球在球拍上翻飞,球随体转,妙趣横生。

  最初的日子满是欢喜,可练到旋转动作时,那熟悉的眩晕又缠了上来。180度转身还算勉强,转完总得扶着旁边的姐妹定定神;360度就成了坎,身子刚转到一半,眼前的景物就开始扭曲,脚下像踩着棉花,好几次差点坐在地上。后来练《柔力球之歌》的套路,有个连转720度的动作——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第一次尝试,转完第二圈就扶着柳树吐了,眼泪混着冷汗往下掉。姐妹们围过来拍着我的背,说:“再来一次。”我望着球拍上的小球,心里却拧着一股劲:二十多年的眩晕都熬过来了,难道还怕一个转身?

  我把那个动作拆成慢镜头。清晨人少时,先练原地踮脚,感受重心在两脚间切换;再练转半圈停住,稳住了再转下一半;等稍微顺了,就试着连转两圈,哪怕转完晕得蹲在地上缓十分钟也得转。从一天一次,到一天三次,西湖的石板路记着我趔趄的脚印,柳荫下的石凳见证我揉着太阳穴喘气的模样。

  春末的清晨,露水打湿了运动鞋;深秋的风里,我裹着外套挥拍。姐妹们总说我“轴”,可她们不知道,每次挥拍时,我都在跟身体里的眩晕较劲。三十多元的拍面换了一个又一个,掌心磨红了、起了茧,那个曾让我望而生畏的720度旋转,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流畅起来——转体时,西湖的水波、岸边的垂柳、姐妹们的笑脸,都成了旋转中清晰的背景,再没有天旋地转的崩塌。

  直到去年冬天,我突然发现,已经很久没犯过眩晕了。那个曾让我攥紧沙发扶手的噩梦,那个让我不敢快走的阴影,竟在一次次挥拍、一次次转身中,悄悄退了场。今年开春,我试着像年轻时那样,在湖边快步走了两圈,转头时忽然想起:原来眩晕这回事,已经离我很远了。

  如今每个清晨,西湖边依旧热闹。几十个姐妹迎着晨光挥拍,橘红色的小球在球拍上翻飞,《柔力球之歌》的旋律顺着湖风飘远。我常常望着球拍上的小球出神:20多年的顽固眩晕,竟被这小小的球“转”走了。原来那些困住我们的枷锁,换种方式握住,真能变成通往健康的钥匙——就像这柔力球,看似轻柔的旋转里,藏着最坚韧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29092056


微信图片_20250729092055


微信图片_202507290920561


微信图片_20250729092054

  作者简介:

  张晖,女,退休教师。性格开朗,退而不休,现任滑县老年体协柔力球专委会主任,醉心柔力球运动,在舒展腾挪中延续对生活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