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鹤壁新区还没有完全从睡梦中醒来,怡乐园的薄雾中已有一群灵动的身影在飘动。一位身形清廋的老者,正领着棉丰太极站四十余位银发学员习练太极拳。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他们宽松柔和的太极服随着身形时而轻轻扬起,时而缓缓落地,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绵绵而出,在朦胧的晨曦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这位领学的老者叫吴文智,今年已经70岁。十多年如一日,他不分春夏秋冬,每天坚持义务教授健身气功、太极拳,用十年的光阴,在晨光里书写着最温暖的坚守。
吴文智老师1955年出生,退休前是一位教师。据他自己说,“贫困中出生,饥荒中成长,严重的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从小体弱多病”。刚到中年就开始腰酸背痛、腰椎间盘突出、前列腺增生、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被单位同事趣称“年轻老头”。
2010年春,他开始跟着小区内几个老太太学练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并很快痴迷入魔。经过7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他先后学会了《24式简化套路》《42式竞赛套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陈氏太极拳竞赛套路》,还掌握了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易筋经》《大舞》《导引养生功12法》《太极养生杖》等功法,成为小有名气的太极拳健身达人。因为坚持每天练习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精神头也越来越足了。
十年前,吴老师从教师岗位光荣退休,开始了每天在街心公园里打打拳、练练功的日子,享受着安逸清闲时光。一天,他练完拳慢慢的往家走,却突然发现两三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老兄弟,在对着一棵大树撞背。大树被装得枝叶乱晃,几个人看起来也狼狈不堪。他仔细察看自己每天晨练的这个小公园,见还有不少老人苦于无人教授科学健身技能,或抓着树木练单杠、或甩手跺脚拍大腿,既不文明也不安全。他想:如果能把大家组织起来练习太极拳,既传承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也让大家都走上科学健身、文明健身之路,岂不是更好?
说干就干!他开始有意识的在老年健身人群附近演练太极拳,当大家在旁边观看或询问的时候,就给大家讲一讲教一教。一来二去,就有几个人开始跟着他学起来。慢慢的,跟着学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从几个逐渐增加到十几个。从此以后,在他家附近这个叫做“怡乐园”的街心公园里,每天都有十多位银发学员便跟着他开始习练太极。
2013年,大家又一致推举他担任市老年体协太极拳专委会棉丰辅导站的站长。他一方面更加热心地宣传太极和健身气功对身心的益处,一方面鼓励、带动身边中老年人练习太极,习练者的队伍也在持续扩大。
他是个做事认真细致的人,每天总是提前一小时到场清扫场地,还用粉笔在地上画出等距圆点,便于大家站位习练。他还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拆解成“上楼梯”般的分解动作。面对记不住招式的老人,他又独创了生活化口诀:“起势就像掀门帘,搂膝拗步像搓衣……”,让晦涩的招式化作市井生活的生动注脚。
无论是三伏天酷热难耐的早上,还是三九寒冬呵气成霜的清晨,吴老师从未因天气或个人原因间断教学。有次暴雨突至,众人慌忙躲雨时,吴老师却冒雨演示“左右穿梭”,笑称“正好体会太极刚柔相济的真谛”。这种润物无声的坚持,让四十多名银龄学员的身体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提高,受到了银龄学员的尊敬、爱戴和称赞!
2015年,他被推荐为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太极专委会秘书长和健身气功专委会主席,更是以坚持推广普及太极传统体育项目为己任,始终坚守在“全民健身”体育指导工作第一线,积极组织和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除了个别辅导和多次小范围培训外,还在全市区范围内举办太极或健身气功辅导班近20次。2016年5月,鹤壁的《淇河晨报》以《退休老人吴文智痴迷太极拳剑,当“教头”收获快乐》为题,报道了他的太极故事。
十年间,吴老师手写的教学笔记摞起来足有半人高,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学员的身体状况。他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上百条养生知识,遇到学员腰腿疼痛,总能从太极招式里“变”出康复动作。如今跟随他晨练的“银发军团”已近百人,晨光中的太极方阵成为城市最温暖的风景,而吴老师依然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太极服,像一棵扎根晨露的青松,继续书写着关于奉献与热爱的光阴故事。有人问他,你退休了,练好太极养好身体就行了,何必忙忙碌碌那么辛苦呢。他总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近年来,由于年岁渐高,自感精力不济,他主动将专委会主任的位置让给了年轻人,但仍然时刻关心支持太极拳普及推广事业,仍然坚持每天带领拳友们习练健身。这位不愿接受任何报酬的老教师,早已将三千多个清晨化作无形的勋章。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四十双手臂同时划出的云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传统养生智慧的传承,更是一个退休教育工作者用毕生热忱诠释的生命境界——真正的师者,永远不会从心灵的讲台退休。
文/杜光华 王树新 图/杜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