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洛阳市老城区老年活动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活动拉开帷幕。由洛阳市老年体协南无拳文化研究会联合老城区文化与旅游局主办的"非遗南无拳·健康百姓家"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这项为期8周的文化惠民工程将让传承850余年的传统武术焕发时代生机。
作为发源于洛阳上清宫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无拳凝结着"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据史料记载,该拳法创立于南宋淳熙年间,其基础十八式融合导引吐纳之术,历经三十代传承至今。活动现场,市级传承人常淑娈老师带领学员们展演的"击山拨云贯长虹"等招式,刚柔并济间尽显传统武术神韵。
"这个动作叫'捋丝浴面伏双虎',通过肩颈舒展带动气血运行。"教学现场,常淑娈老师为学员一一指导调整拳架。作为南无拳三十代传人刘成庄的亲传弟子,常淑娈创新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教学模式,将每个招式的养生机理融入教学。据统计,自去年试点推广以来,该项目已吸引300余人次参与,其中银发族与中青年组成的"跨代际习练团"占比达65%。
洛阳市老城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本次系统工程包含三大创新:建立每周二常态化教学机制,开发"非遗健康打卡"数字化平台,编制中小学体育选修课程。特别设计的晨练路线将串联应天门、丽景门等文化地标,让传统武术与古城风貌相映成趣。
"坚持习练两个月,我的颈椎不适明显缓解。"62岁的学员李阿姨展示手机里的跟练记录。医学专家指出,南无拳缓慢舒展的动作特点,特别适合改善中老年人群的关节柔韧性和心肺功能。随着教学视频即将上线"洛享健康"云平台,这项古老技艺将突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市民。
晨曦微露,古城墙下绵延的拳架队伍已成新景。当传统文化邂逅现代健康理念,这项穿越八个世纪的非遗技艺,正书写着"活态传承"的当代篇章。
此次非遗南无拳推广工程凸显三大创新点:一是构建"传习-应用-传播"完整生态链,二是打造代际传承的社群模式,三是探索"文化地标+健康运动"文旅融合路径。这种将非遗保护与全民健康、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的做法,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文洛阳市老年体协南无拳专委会 张涵 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