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体育的内在本质及其本体常态值得关切

发布日期:2025-03-13 信息来源: 三门峡市老体协

  银发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与快乐,始终是国家体育部门关注的重点。“积极回应广大青年人和不断扩大的老龄群体日趋多元的体育需求,与时俱进加快场地设施建设和提质升级,丰富群众体育赛事和健身产品供给。”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的承诺和表态,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暖。他敏锐地感触到“不断扩大的老龄群体”在体育健身方面“日趋多元的体育需求”,并作出鲜明的回应,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体育部门对“老有所健”“老有所乐”的深切关怀,不仅是体育部门的一次表态,更是国家对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视与承诺,“人民至上”的体育发展理念,在这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高局长的表态,不仅为全民健身事业注入了新动能,更将为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它的落地落实所带来的,将不只是简单的设施建设升级,更是一场服务理念的全面革新。随着社会对于老年体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化,老年体育正从“被动服务”迈向“主动参与”,从单纯的“健身场地”建设走向打造多元“健身场景”,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的飞跃,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注入强大体育动能,共同书写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精彩时代答卷。

  体育的对象是人。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体质增强、人格成长、延年益寿,全面发展。在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事业被定位于“老年人体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被定位为责任主体,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直接承担这一责任;而老年人群体则既是老年体育工作的工作客体,工作对象,又是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主体、本体。因此,在老年人体育工作中,正确认识、发挥和统筹、平衡“工作主体”和“健身主体”的“两个积极性”,对于找准老年体育工作的着力点和创新点,更好地理解和坚持深耕基层工作重点,促进老年体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年体育健身的本质与本体——老年人体育健身“平常态、日常态、经常态”的价值地位

  作为老年体育工作的下位概念,老年人体育健身本体揭示老年人体育的内在本质和真实发展状态。

  与一般意义、普遍意义的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不同,老年人体育的目标指向是健身,是老年人群在特定人生阶段,基于生命的觉醒与觉悟,从而自发或自觉参与的一种以运动对抗衰老与疾病,以安度夕阳岁月为追求的生活游戏。就老年体育的内在本质所对应的外在主体展示而言,老年体育的常态化、世俗化、社会化体现,应该是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细胞之内,一群被定义为“老年人”的人群,于生活闲暇所进行的日常的、指向“健康需求”的、各式各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即老年人的日常体育健身生活,或曰“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日常生活”。它的灵魂在日常,魅力在过程,状态在群众性、自发性,历史价值在移风化俗。

  老年人体育工作的责任部门是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在老年人体育工作中老体协是工作主体,老年人群体是工作客体,工作对象,又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主体、本体。对老年体育发展历程的深入的观察分析告诉我们,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展示、展演、竞演、比赛等活动,已成为基本“范式”。各种社会传媒及其体育媒介,对于“老年体育工作”的新闻宣传,也都集中在这一角度、这一层面。但是这些东西,似乎都只能归结为老体协作为工作主体,于“老年体育”这项工作开展采取的工作举措,或成果展示,并非本体意义上“老年体育健身发展状态”写真。作为老体协动员、鼓舞老年人积极、持久地参与和投入“日常体育健身”热情的组织形式和宣传手段,河南省老体协进行了经典、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并且以“五动机制”命名推行全省。然而在“五动机制中,”无论是组织推动、展示拉动、创新驱动,还是典型带动、宣传鼓动,无一不是“工作主体”对“工作对象”采取的“工作举措”和发挥的作用,而非本体发展状态本身;无一不是,可以归之为“老年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可以称之为牵引、促进、推动老年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组织手段”,但却不能说是老年体育健身本体自身。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老年体育健身生存、活跃在一次次展演、比赛中,毋宁说老年体育健身植根于在街头巷尾一处处现场演绎的“民间式的”体育健身游戏中,呼吸和律动于一个个基于兴趣、爱好形成的自治、自律、自洽的健身社团和站点中,寄身和附体于左邻右舍的“健友”人群中。

  考察一个地区老年体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光看其“工作举措”,光看其在本级、上级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展示、展演、竞演、比赛等活动的表现与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是不够的,这只是“老年体育工作的一部分”;而这个地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场所的提供、增加与适老化改造进程怎样?农村村组与城镇办事处、社区老年人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健身带头人比例怎样、分布如何、发挥作用怎样?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便利性、便捷性怎样?参与率、普及率表现怎样?适应各种老年体育健身项目组织活动之需的教练员、裁判员是否适配?比较成熟的老年健身团队和站点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关怀、关切和帮助、支持?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烟火气浓不浓?一年四季,广场公园、街头巷尾之间,没有进入门槛、没有表演元素参与的广场舞、大秧歌人群多不多?等等诸多元素,是更加重要、更值得倾力倾情予以关注、关心、关切的“另一面”,是应该成为能够考察和体现老年体育健身本体“正常、日常、经常”生存样态和演变状态的“金指标”和“金要素”。

  老年体育健身城市、城区活跃形态与乡镇农村生存样态的关注、关怀、关切,是老年体育工作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着力点。把关注的目光、经营的努力集中于看似繁荣其实单调的项目竞演,重视对“老体协工作业绩”的新闻宣传是必要的,但由此忽略了对老年体育健身本体“日常”状态的关照和考察、宣传和浇灌,导致本末倒置的工作指导和精力投入,便极易偏离老年体育健身的本质追求,把投入大量力量进行包装提升,参加各个级别老年体育项目的“大竞演”,弄成了少数文体团队的“演出秀”,当成了老年体育健身生存、发展状态的真实镜像。(以骏马健走的日常行走与展示活动的关系,支持和深化这一观点、这一论述)

  二、老年体育健身的城市与乡村——城乡社会生活、治理模式差异对老年体育生存发展样态的基础性影响

  城市、城区社会生活与治理形态与乡镇、村组社会生活与治理形态的差异,影响甚至决定着城市、城区老年体育与乡镇、村组老年体育组织形态与生存发展样态的不同。如果说,城市、城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与元旦春节、三八节、五一、七一、十一及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等节庆紧密融合,组织各式各样的展演交流,以示庆祝礼献,几乎已经成为各级老体协的一种“工作范式”,那么,对于乡镇尤其是农村村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来说,恰恰并不是可以随时打开的“时间魔盒”。除了元旦春节等农闲时节,农事劳作的春播、夏管、秋收,能够允许农村、农民在繁忙农事之余,有一些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健身“小动作”,就只能是“见缝插针”了。此情此境,如果把城市、城镇的组织时机、形式、方式加诸乡镇、村组,就可能“帮忙”弄成“添乱”,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根据城市、城区老年体育与乡镇、村组老年体育组织形态与生存发展样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提出不同时间、内容、标准的工作要求,既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夯实、活跃乡镇、村组等农村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根本出路。

  就城市、城区治理与乡镇、村组治理,对老年体育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的选择来看,显然,前者老年体育活动的活力细胞在站点、在团队。街道、办事处乃至社区,文体专干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是跨区事务的协调与合作。而实行乡镇、村组治理模式的老年体育基层组织建设,乡镇之要在统筹、布局,村组之要在“因‘村’制宜”,各自为战,能够在农忙之“隙”,生活之“暇”,开展、进行一些有体育健身元素的“活动”,就已经相当不错,不仅应成为农村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而且应当成为农村老年体育健身追求的“常态化”目标。

  三、老年体育健身的客体与主体——城乡“一档两群”与时俱进的随机补充和完善

  老年体育健身的常态化、风俗化,功德在基层,难点在农村,重点在综合施策。深化“一档两群”建设尤其是乡镇村组的“一档两群”建设,立足于老年体育健身在中国城乡,在乡镇村组形成生活常态,蔚成风气风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是老年体育本质所选,是老年体协初心使然,是基层老年体协的使命所在。城乡“一档两群”的建立应当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其建立起来之后与时俱进的随机补充和完善与档、网的初建同样重要。抓住乡镇街道干部调整变动的规律、节点,打好经营相对“稳定层”这张牌,既是提纲挈领之术,更是事半功倍之举。

  网之力在于网之周全,群之力在于群主有力。乡镇街道老体协作为联结办事处、村组的枢纽,其负责人的全时空在位十分重要。而干部的变动和调整又是绝对的。但就干部调整变动的频率来说,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乡科级及其以上变动频率较高,乡科级以下相对稳定时间较长。对应于老年体协组织责任人员,乡镇(街道、办事处)乡科级主管干部因换届、提拔,变动较多,其下属的具体办事人员(譬如文体专干)等乡科级以下科员级人员,变动较少。

  所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的老体组织建设,配齐行动力要素十分重要。在干部身份上,三门峡市有关县市区创造的“老干部牵头+党政现职挂帅+协老办事员”模式,由乡镇党政副职出任主管领导,责任“上肩”,由乡内退休乡科级老干部出任老体协负责人,由乡镇文体(文化)专干担负办事员,较好地克服了老年体育“单任现职领导,中心工作忙顾不上”“老干部有时间优势但办事缺权威”“老体协组织、信息工作无处安放、无人办理”等困难,较好地解决了具体事儿办理、常态化值守、行政力支撑相统一的问题,收效较好。“协老办事员”的落实,职位不高地位重要。要紧紧抓住乡镇文体专干相对稳定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变少”的因素稳定组织,随时就“变多”因素调整“补网”,巩固与村级老年体协的紧密联系,以始终保持老年体育组织县(市、区)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乃至村、组(社区)的全时空覆盖和全方位有效。活动项目选择、培养、开展,则要着力抓好立足于村组的特色体育健身项目的“闲暇化”开展,创新、培育适宜于缓解、恢复农事劳动者身心疲劳的主打健身方式,全天候保证老年体育工作在基层有人管、有人抓,在适宜时间有人玩;同时,把一定的关注力,放在乡镇(村组)领导换届或分工调整关节点,放在主管领导的“换帅”“进网”“补位”上,保证老年体协的组织网络始终上下通畅,不断线,不缺位。

  “一档两群”建设的创新点和着力点都在基层、在特色、在日常。作为与老年体育工作、老年体育活动相表里的老年体育新闻宣传,从层级上说,要向“全”走,向“上”走,即是注意在本级媒体与公众号及时发布、传播的基础上,加大向更高、更大媒介平台的推送力度,争取更广泛的传播;从内容上说,要向“下”走,向“细”走,即是在坚持县市区范围内“老体协工作”“老体协活动”常态关注、常规报道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投向乡镇以下,村甚至是组,是那里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更细小、更具体、更具有适农特色的,带着乡村露珠的“烟火岁月”。对这里任何新的发现与表达,都将不仅仅是老年体育新闻宣传的创新与升华,而且都必将是关乎老年体育千秋功德的创新与升华。

微信图片_20250309161022

  (图文:赵轶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