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老年体育事业的永恒课题

发布日期:2024-04-15 信息来源: 三门峡市老年人体育协会

  “永恒课题”,是指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些与某种运动过程伴随的、永远存在着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基本问题。因此,坚持不懈地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成为经常性、持久性的工作任务,成为推动此类实践发展进程中始终必须着力解决的带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基层组织建设之于老年体育工作,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地位的“永恒课题”。

  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情,日益凸显推进和深化中国老年体育事业的意义和价值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新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老龄化交叉并进。据有关信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十四五”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比“十三五”时期还要大。1962-1976年婴儿潮人口在未来5-10年进入老龄化。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60年的35%。有鉴于此,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情,日益凸显推进和深化中国老年体育事业的意义和价值。组织、推进和深化老年体育的开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大棋盘里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体育强国、全民健康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是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和方向。通过老年体育的高质效工作,把尽可能多的老年人吸引到体育健身的洪流中,“逐梦老健美,共享康乐寿”,维护社会和谐,对落实全民健身、体育强国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老年体育队伍的特点,凸显老年体育协会基层组织建设的经常性、持久性、根本性要求

  人由年富力强进入老年,变成了弱势群体。要办成任何事情,都须仰仗方方面面的支持。而老年体育人群的构成,随年龄和身体状况,进入和退出,变动不居,规模将越来越大。这些经过半生奋斗,进入休闲、颐养人生阶段的老年人走进老年体育健身,完全称得上是“最松散的人”组成了“最松散的群”。把这群“最松散的人”团结起来,开展科学、有序的体育健身,离开坚强有力、坚实有效的组织推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就老年体育活动的组织架构而言,一靠站点,二靠团队。站点的建立,功能是聚集,依据是居住空间的接近;团队的形成,纽带是凝聚,核心是兴趣爱好的趋同。行政力量在其中发挥作为的空间并不大。实践表明,老年体协愈往下,对组织建设的要求就愈迫切。没有这些通畅的血管、通达的神经,老年体育就失去了根脉。

  我国的老年体育工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适应共和国第一批工作者退出劳动岗位,在城市发轫,并铺展开组织脉络。进入新世纪,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体育工作“覆盖城乡”的任务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农村、乡镇基层老年体育协会,作为基层老年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其职责虽然“挂”在乡镇、街道“名下”,然而面对上面的“千条线”,下面这“一根针”的确“力不从心”,极易发生“断线”“断根”的危机。党政分管领导的提拔调动,基层专干的工作调整,每每使老年体育工作出现“失去领导”“无人托管”的困局。昨日还算健全的“老年体育协会”工作“网”,属地党政的一纸人事任免,就会让“换帅”“换将”“补网”的事宜必须立即提上日程。

  老年体育参与者、组织者的上述情况,决定了老年体育基层组织建设的日常性与持久性。老年体协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老年体育事业的永恒课题,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三、中国城乡的社会治理结构差异,决定了老年体育基层组织建设的“城乡差异化”模式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治理模式的差异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城市的行政治理模式,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的区以下,设街道(办事处)、社区,行使类似乡(镇)、村的治理职责。而农村的行政治理模式,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设市、县(市、区)、乡(镇)、村、组,六级分治,

  在城市(包括较发达的乡镇),由于居住空间的接近,以及人口规模、密度、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易于形成爱好趋同者聚集的特点,适宜于建立专项活动站点、专项活动团队的组织形式;而这些站点、团队活动地点、人员分布的跨辖区特点,使得以街道(办事处)、社区为责任人(主体)组织老年体育展示、交流活动,实际上具有不便性与不合理性。

  在乡村,由于居住地的分散,由于人口规模、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其团队的建设,既必须以村为依托,又必须以某一项(或几项)主要老年体育健身活动项目为选择;由于受制于空间距离、聚集条件及人员规模、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约束,建立某项活动(项目)的乡(镇)级站点条件未必具备,必要性也不迫切。

  就城市、城区治理与乡镇、村组治理,对老年体育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的选择来看,显然,前者老年体育活动的活力细胞在站点、在团队。街道、办事处乃至社区,文体专干发挥作用的主要作用,是跨区事务的协调与合作。而实行乡镇、村组治理模式的老年体育基层组织建设,乡镇之要在统筹、布局,村组之要在“因‘村’制宜”,各自为战。紧紧抓住乡镇文体专干相对稳定的有利条件,巩固与村级老年体协的紧密联系,抓好立足于村组的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开展,培育主打品牌;同时,把一定的关注力,放在乡镇(村组)领导换届或分工调整后主管领导的“换帅”“进网”“补位”上,保证老年体协的组织网络始终上下通畅,应是其工作着力点。

  就干部调整变动的频率来说,乡科级及其以上较高,乡科级以下相对稳定时间较长。对应于老年体协组织责任人员,乡镇(街道、办事处)乡科级主管干部因换届、提拔,变动较多,其下属的具体办事人员(譬如文体专干)等乡科级以下科员级人员,变动较少。故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的老体组织建设,紧紧抓住“变少”的因素稳定组织,随时就“变多”因素调整“补网”,以始终保持老年体育组织县(市、区)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乃至村、组(社区)的全时空覆盖和全方位有效,全天候保证老年体育工作在基层有人管、有人抓、有人玩,有项目、有队伍、有活动,应该成为老年体协基层组织建设策略的明智之选。

文:赵轶榜